第十六章 海底洞穴 (第1/2页)
陆远在岛上的小溪中洗了把脸,激动的打开了定位系统。
结果遗憾的发现这个岛屿早就被人发现了,虽然没有人居住,但却明确的归属于南新国。
“唉,看来是空欢喜一场了!”
陆远叹了口气,取出帐篷、桌椅等东西。
在海上寻找了这么久,他也感觉到很疲惫了。
这个岛屿有山有水,而且风景优美,完全就是一个度假胜地。
陆远决定在这里住一段时间再说,工作的太久了也需要适当的放松一下。
烹茶泼墨赋诗篇,
读雨听风问自然。
阡陌悠行亨小曲,
夕阳醉美晚霞间。
陆远在小岛上一待就是三天,颇有点乐不思蜀的感觉。
陆远喝完了最后一杯茶,叹了口气,
“此地虽好却非久恋之地啊!”
他缓缓的从躺椅上爬了起来,看了看刚刚从海面上爬起来的朝阳。
脸色带着慵懒的笑容,舒展着身体。
做完一些简单的运动之后,他把这几天自己用过的东西全部都收进入小鼎空间。
做完这些,他来到了海中的一块礁石上,回头看了看自己待了三天的小岛。
随后哈哈一笑,一跃跳入了水中,继续他的寻岛之旅。
一路向北,陆远发现海水越来越清澈,刚开始的时候,他还以为是因为这一片海域人类活动的痕迹比较少而导致的。
不过很快他就发现不对劲了,因为海洋中的生物也越来越少,到最后居然想见到一条鱼都很困难。
这时陆远才猛然意识到自己恐怕已经进入了传说中的海洋沙漠。也就是人们口中所说的魔鬼海域。
一直以来在南太平洋漩涡的中心,都有着一块“人类不可接近的海洋极点(尼莫角)”,这里埋葬着大量废弃人造航天器,至今无人能踏足这片海域。
不过,那里除了是航天器坟墓之外,还有一座巨大的“沙漠”隐藏在南太平洋的惊涛骇浪之中…
南太平洋环流是地球五大跨洋洋流之一,其覆盖面积占据了全球海洋表面10%。
但就海洋生物学而言,这片区域却往往被认为是一片“海洋沙漠”。
由于一系列未知的因素,这片水域的有机生物非常稀少,其生物多样性非常低下。
其中的生命数量甚至还不如陆地上真正的沙漠,所以有很多科学家都把他称为生命的禁区,魔鬼海域,海洋沙漠。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这片水域的研究极度匮乏,这里距离陆地实在是太过遥远,而且面积非常庞大,总面积达到37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国家领土面积的总和。
不但如此这片海域的紫外线辐射强度也明显比地球其它地区更高。
而且南太平洋的洋流漩涡还造成了此地的海洋各个部分彼此隔离。这也导致对这片海域的研究难度大大提升。
尽管存在诸多挑战,但人类科学家还是想尽千方百计去探索研究这一片海域。
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由马克斯·普朗克海洋微生物研究所领导的神罗国科考船“桑恩号”对南太平洋海域进行了为期六周的考察。
航线从智利穿越南太平洋漩涡,航行里程7000公里,最终抵达新西兰。
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对那片“沙漠”海域中20-5000米深处的微生物种群进行了采样,并对有机样本进行排序和识别。
参与其中的一名微生物生态学家表示:“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在南太平洋的表层海水中发现的细胞量比大西洋环流少了大约1/3!这可能是全球表层海水中测量到的最低的细胞数值。”
这些微生物群落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水深度、温度、营养物浓度和光照有效性等因素。
此外,20个主要的细菌分支占据了此次任务中采集到的微生物的绝大部分,如原绿球藻等海洋微生物,这说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非常低。
在太平洋其他海域中都充斥着大量的微生物,而在南太平洋地区这一范围缩小到了500米的深度。总体而言,这项研究表明“海洋沙漠”确实存在,并证实了其独特的、超贫营养的生物栖息环境。
在那里,堪比沙漠环境的极低营养环境大大限制了生物的繁育和发展,“极端物理化学条件”遏制了生物多样性的繁茂。
虽然南太平洋漩涡是一片贫瘠的“海洋沙漠”,但缺失的有机质也给那里带去了光明的一面。
这里也同时拥有着地球上最清澈,最美丽的海水。
陆远对这片神秘的海域自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