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唯识三十颂 > 第1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2页)
  
  第二个“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就是今生的环境的熏习。你前生造的什么业招感今生的环境,那么这个环境又带动你的心,又会去影响到你的心,产生很多的差别。
  
  所以我们这念心,唯识学它的意思就是说心创造万法,它没有说心有自性,它也是说心是因缘所生。第一个过去的业力,第二个今生的环境,两个因素。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注解,
  
  此先释分别由何难也。
  
  我们的分别心是怎么有的?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
  
  谓由第八识中,含藏前七识心心所法一切种子,此等种子,薰习生长乃至成熟,转变不一。
  
  谓由第八识当中含藏前七识的种种的种子,这个种子不断的在这个地方造作、累积、生长、成熟而产生很多的转变——就是过去的业力。比如说你造了五戒的业,今生变了一个人,你变成一个人的心态;假设你前生是造了杀盗淫妄,那么你就是一个狗的心态,那么做狗的心跟你现在的心就不一样,这狗的心是比较卑贱的。如果你前生造的业是更殊胜,是十善业,你是一个天人,你的天人的心态,你就不会坐在这个地方了,你就去享受、放逸、高慢心。所以你的心态跟你前生的业力有关,业力所招感,过去生的业种子所变现。第二个:
  
  又此现行互相资助力故,彼彼分别而便得生。
  
  由业力创造你今生的环境,假设你对环境又不加以改变,又在这个环境里面不断的去造作,又产生一个变化。过去的业力、今生的环境的资助,所以
  
  何假外缘,方生分别哉?
  
  不必假借外缘。这个地方,我们先根据附表十六,根据《成唯识论》的注解,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附表十六——心法生起之因缘
  
  《成唯识论》它这个地方也分两段,第一个讲到“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就是过去的业力。我们简单的说明一下,业力当然主要有四种因缘:
  
  第一个、亲因缘,第二个、所缘缘,
  
  第三个、等无间缘,第四个、增上缘。
  
  那么这当中第一个就是新因缘:
  
  一、亲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
  
  在我们的因缘法当中,决定我们今生心态的就是种子——善的种子、恶的种子。善的种子招感的是尊贵、安乐的心识;恶的种子招感是一个痛苦、躁动的心识;当然这个种子是由现行而来的,你没有现行怎么会熏习种子,所以他也把现行列进去。不过当然唯识学主要是约种子,是因为种子是累积性的,你这个现行只是一时的现起,你偶尔起一个善法,不表示你来生就一定会招感安乐果报,他是约种子,多生多劫的累积才产生力量。
  
  二、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
  
  当然以招感人的果报来说,你除了你的善业的五戒以外,你这个所缘缘,就是你要有一个所缘的环境,有一些父母的因缘,你要有些父母的因缘才能够得人的果报。
  
  三、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
  
  这个就是说要有自类无间,等而开导,就是说你这个心念不能够只是一个心念,要有相续,好几个相续的心念——等无间。比如说你是五戒的业,心要相续,那么你造恶业这个念也要相续,如果你在造恶的过程当中这个心念被破坏了,那么你这个因缘就不能成熟了。所以我们在忏悔经常说断相续心,其实断相续心就是在破坏恶业不要让它成熟。
  
  四、增上缘。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馀法,或顺或违,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馀,为显诸缘差别相故。
  
  增上缘就是说除了前面三种因缘以外,对于你得果报有帮助的都叫增上缘,有帮助的任何的环境都叫增上缘,前面三个没有收摄的,都是在第四个增上缘所收摄。当然这四种因缘,主要的是业力,就是亲因缘,其他都是枝末的因缘。就是说我们可能会因为杀盗淫妄的业力而变成一个狗的果报或者一只蚂蚁的果报;我们也会因为五戒的业力变成一个人的心识,人的果报;或者是修十善业得到天,天的心识天的果报。当然在六道当中,佛陀是赞叹人道,因为人道的心识有三种殊胜:
  
  第一个、忆念殊胜:人的心识有忆念力,他能够把所听闻的佛法,牢牢记住不加以忘失。你要是一只狗,你听到一个东西,它当时会理解,但是一下就忘掉了。那么天人更可怕,在经论上说佛陀说法的时候,天人经常下来听佛说法,回去以后忘得一干二净,他们没有记忆力,没有记忆力就不能深入的对法义思惟观照。只有人道,不管是好事情坏事情,他都能够深深的记住。所以他的造业力强,忆念力其实就是造业力强。
  
  在唯识学的意思就是说,其他的五道造业力都非常薄弱,其他的五道其实都是在受果报,把前生的果报受完就算了,真正对果报有影响力是做人。就是说你到三恶道去,那是因为你做人的时候有罪业;你到天上去,因为你曾经做人的时候有善业;重大的善业跟重大的罪业都是在人道完成。其他的果报心识都非常昏昧,因为诸天太快乐,三恶道太痛苦。这是忆念殊胜。
  
  第二个、梵行殊胜:人才能够持戒,三恶道跟诸天没办法持戒,佛陀制戒也没用,他没办法遵守戒律,他内心太感性,没有克制力。忆念胜、梵行胜。
  
  第三个、精进殊胜:只有人能够精进,他能够专注相续地去做一件事情,可以去拜佛听经等等。所以在整个心识当中,第一个因素就是业力所招感。我们再看第二个,
  
  (二)结示展转而生
  
  “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第二段是解释“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就是说我们心识变现的生命,假设我们是由五戒的业力,变成一个人的果报,这个果报开出来就是色心诸法有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当然这个心识是主导者,我们的前六识依止六根来攀缘六尘,攀缘六尘的时候,第一个所攀缘的叫本质相分,其次第二个叫影像相分,我们接触到这个本质以后,就转成你心中的影像,在影像里面造作,这个时候自变自缘又产生了另外一个心态,另外一个新的心态。
  
  我们现在每一念心识,每一个人的心各式各样,你的心跟我的心也不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心不一样,这个时候“分别由何难”,那么这个心识怎么会有差别相呢?
  
  第一个,你曾经在什么样的业不断造作,你今生就会有这种功能。你持五戒十善的业成为人,人当中有各式各样,你曾经过去生喜欢布施,你今生也喜欢布施,前生喜欢持戒,那么不断的造作累积种子,你今生也喜欢持戒,这是第一个“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
  
  第二个和你今生的环境有关系。中国的孟母三迁,孟子以前生的善根,这个人善根应该深厚,说”书到今生读已迟“,他能够做到一个圣人,不是今生成就的。但是他小时候家里是在菜市场旁边,他就整天跟人家卖菜,后来他母亲看这个不行,就搬家到坟墓的旁边。他整天看着人家在那拜拜、祭祀,就拿很多石头很多碗,带了很多小朋友在那个地方做祭祀,礼拜的仪轨;他母亲看这样也不对,就把他们的家搬到学校旁边。这个时候孟子看人家读书,他就学习别人读书,果然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圣人。
  
  就是说“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你今生所接触的环境有关系。孟子的母亲要不搬家,孟子他可能是一个菜市场卖菜的,他所有的聪明才智,前生所累积的智慧都花费在卖菜,但是菜卖得很好,如此而已。所以你今生所接触的环境有关系,就算你前生有大乘的善根,你生长在南传的佛教,你还是有可能会修小乘法,因为你是不断的熏习,“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所以,
  
  前生的业力跟今生的环境的和合,构成我们的分别心!
  
  我们回到讲义来,这里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学唯识学,跟世间唯心论者是不同的,唯心论者他们心是有自性,他们的心是不随环境而改变的,所以一般的世间的唯心论,跟我们佛法的唯识论不同,世间的唯心是完全是由心来主导一切;但是唯识学不同意这个看法,唯识学说我们的心创造一个环境,这个环境也会影响我们的心,只是说这个环境也是心中的影像,如此而已;不离开心,但是环境对我们的心也有影响。
  
  境由心生,但是心又随境转。
  
  所以在佛法说,我们很容易堕入恶性循环,你前生造罪业,造罪业以后你就招感一个卑贱的果报,你就更容易造罪业,更容易造罪业,你又继续去造罪业,你又继续堕落,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那么修习善法的人,物以类聚,他就招感到来生跟好人在一起,他就更容易造善,就这样善的循环。
  
  除非有一天你遇到佛法,在黑暗当中启发你心中的光明。你真实知道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快乐?它的真实的因缘相,这个时候你的生命才真实的改变。否则我们凡夫现在就是惑业苦,这个苦又带动了一层的惑。又一层的业苦,就是这样不断的恶性循环下去。所谓我们的恶心:“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我们的恶心由于过去罪业的累积,得到这个心念的相续,心念相续又创造一个有漏的环境,又很容易带动我们另一层的恶,“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当然恶念的相续只有靠我们内心的觉悟,才能够产生调伏跟转变的力量。
  
  所以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人要成就解脱,两个因素很重要:
  
  第一个、善得人身:“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你要得到人的果报,你的心才有办法修行。
  
  第二个、听闻正法:你要是出生在没有佛法住世的地方,是一个黑暗颠倒的世界,也不能修行,要听闻正法。第一个、前生的业力,第二个今生的环境,要有三宝住持。好,我们看下一段。
  
  己二、释生死由何难
  
  前面是分别由何难,能变现的心是怎么来的;这个地方是问所变现的这些杂染的生死法是怎么有的?前面是问难能变现的心,这个地方是问难所变现的法。从凡夫的角度,当然所变现不可能是涅槃的法,是生死的法。看论文: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就是说假设这一切法都是每一个人内心的造作,在自己的心中的影像造作,而没有真实的外境。为什么有情众生有生死相续呢?如果我们能够自己的心来控制自己,那谁会愿意相续呢?说到三恶道去也是你自己去的,那谁愿意到三恶道去呢?怎么会有生死痛苦的果报呢?这个地方问难这些万法的生起,前面是问难,能分别的心,这个是所变现的万法。看大乘论师怎么回答: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復生馀异熟。
  
  这个地方有三段:
  
  第一个由诸业习气:这个地方诸业习气就是善恶业的种子,这是亲因缘。就是我们曾经可能一时的颠倒造了一些业力,可能是善业,可能是罪业,那么都是有漏业。第二个“二取习气俱”:我们心中的取,“二取”就是烦恼障、所知障,这个地方这两个障都有取着的功能就叫做取。我们心中对于三界的果报有所贪爱,这也是一个因缘,就叫缘,前面的是因,这个是缘。前面的业力是因,那么对三界果报的爱取是一个缘。第三个就是果,所以使令我们“前异熟既尽,復生馀异熟”,使令我们前面的生死死掉以后,果报结束了以后,又引生下一期果报,由业力跟爱取的滋润。看藕益大师的回答:
  
  此次释生死由何难也。谓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
  
  此次释生死由何难也。谓生死相续,是由内在的因,内在的因当然是业力,还有缘,缘就是心中的爱取烦恼,不必等待外在的因缘,故唯有识。这个地方是总说。这以下别示,别示分两段,就是解释这个分段生死跟变意生死,先看分段生死:
  
  盖界内分段生死,由有漏善不善业种子为因,烦恼障种以为助缘,招于六道身命麤异熟果,前尽后生。
  
  界内的分段生死,是由于有漏的善业或者罪业为因,心中的爱取烦恼是助缘,招感六道这种生命粗的异熟果,那么前面的果报结束,后面又生起,有这个业力跟爱取而产生的分段生死。
  
  即彼界外不思议变易生死,亦由无漏有分别业种子为因,所知障种以为助缘,感于三种意生身细熟果,前后改转。
  
  变意生死,是由于菩萨的不思议变意生死,是无漏的业力,我们知道变意生死是圣人,是阿罗汉、菩萨,他们是无漏的业,都是依止戒定慧的业,所知障。
  
  这个所知障我们解释一下,菩萨的所知障就是大悲愿力,他认为还有众生可以度,还有佛道可成,他们还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因为这个地方还有所取着,但这个取着是微细的法执,所以叫所知障。这个界外的菩萨他为什么不安住在涅槃呢?因为他认为他必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有这微细的法执来滋润他无漏的戒定慧,所以招感了三种的意生身,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三种差别的意生身,那么前后改转。
  
  意生身我们解释一下,我们凡夫当然叫业报身,凡夫的果报体是不能做主的,你要活六十岁、八十岁,这个是由业力所决定的。阿罗汉、菩萨来到人世间的时候,他的果报叫意生身,就是说他住世的寿命能够由他的愿力来自由决定,他要住世一百年,也可以,三百年也可以。意,他果报体由他的心力来决定,他不受业力的干扰,因为他是由发愿才来的,他根本就不需要来,但是他是大悲愿力的触动,所以才招感变意生死,所以叫意生身。
  
  是则二种生死,皆由内识惑业所感,何藉外缘哉?
  
  这个地方讲二取,烦恼、所知二障都有取着的意思。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补充讲表第十七:
  
  附表十七——分段生死之缘由
  
  十二缘起
  
  这个地方讲生死由何难?这个生死在佛法里面讲到十二因缘,有情众生的生死,第一个是无明,无明就是一种愚痴,有两个:
  
  一、异熟果愚:这个是对世俗谛的疑惑——善恶业果。就是这种异熟果愚比较严重,异熟果愚就容易造罪业了。
  
  二、真实义愚:真实义愚就是对我空法空对胜义谛的愚痴,当然你对胜义谛的愚痴不一定会造罪,你说我有一个我,但是我也可能会造善,所以真实义愚是比较轻微。总之一个人会造业是因为愚痴才造业,所以是发业惑它发动业力。
  
  那么由无明就产生行,这个行就是造作,就是业力,可能是福业,福业就是善业,可能是罪业,可能是不动业,这个不动业就是禅定——四禅、四空,叫做不动业,它是非善业、非罪业,叫做不动业。这样子就产生一个种子。这个行以后就招感一个识、明色、六入、触、受,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这个地方是一个种子,不是约现行。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再说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妖修得道,从山魈到混沌魔猿 武侠之华山岳不群 御兽从零分开始 赌石人生 重生娱乐之1990 这主播真狗,挣够200就下播 明末枭臣 科学御兽:智械战宠 电影学习系统 绝世帝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