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唯识三十颂 > 第1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2页)
  
  第二个、能生义:一切的草木都从大地引生,这个是赞叹他菩提的功德,他的大悲心,能够引生种种的妙用来度化众生。所以他有不动义跟能生义,所以叫做大地。这十地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一、欢喜地,二、离垢地,
  
  三、发光地,四、燄慧地,
  
  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
  
  七、远行地,八、不动地,
  
  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一、欢喜地。断异生性障。证徧行真如。
  
  第一个欢喜地,“初入圣性,生大欢喜。”这个菩萨经过资粮位、加行位以后,经过了一大阿僧衹劫,节省饮食、节省睡眠,调伏自己非常辛苦,这个时候跟真理相应起大欢喜。他整个前面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所以这个地方欢喜地是形容菩萨内心的心情。他所断的是异生障,所证得是徧行真如。那么这异生当然是差别,他以前的生命是差别的,活在我法二执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个时候跟真理相应,内心开始平等,徧行就是平等,他证得的平等真如,内心跟平等相应,把以前差别的思想都消灭了。
  
  二、离垢地。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
  
  离垢地就是:“具足尸罗,远离污垢。”尸罗就是戒,他的戒波罗蜜圆满,他这个邪行——就是一些犯戒的过失,乃至于误犯都不会犯了。他内心当中的真如是最胜真如,这个真如里面已经远离身口意的过失,他永永远远不会损恼众生,这叫离垢地——持戒的圆满。
  
  三、发光地。断暗钝障。证胜流真如。
  
  这个地方是禅定的圆满,“成就胜定,大法总持。”暗钝障就是前面的初地二地的禅定还没有得到四禅,可能只有初禅二禅三禅。发光地他有四禅的摄受,他对无量的法义已经不再忘失了,所以他没有暗钝的情况,证得胜流真如,这个我空法空的真如能够摄受无量无边的法义,叫做胜流,能够来自利、利他。
  
  四、燄慧地。断微细烦恼现行障。证无摄受真如。
  
  燄慧地是智慧的圆满,特别指的是我空智慧圆满,所以他没有微细的烦恼,前面的三地有时候还有一些微细的贪嗔痴烦恼的现行,这个地方连俱生的烦恼都不活动,那么他真如不再摄受烦恼的现行叫做无摄受真如。前面的四地偏重在断烦恼障——从假入空;五地以后,是断所知障——从空出假,能够他受用。
  
  五、极难胜地。断于下乘般涅槃障。证类无别真如。
  
  什么叫极难胜呢?就是“真俗双照,极难超越。”他内心当中能够观察真俗双照、即空即假即中,内心当中所断的障是下乘般涅槃障,这个下乘是二乘,二乘涅槃的障碍。
  
  这个地方是说:前面的四地他内心明了的心性,当然跟二空真如理相应,但是他有时候在佛堂静坐的时候,会出现寂静的相貌,这个寂静跟躁动,都是有相行,都是所谓的唯识相。他在佛堂静坐的时候,会出现寂静的相貌,他到外面去弘法的时候会有躁动的相貌。前面的四地他还对这种寂静相有点欢喜、有点羡慕。但是五地菩萨他对涅槃寂静不再羡慕,他知道这两个是没有分别——生死涅槃等空花,这是证得类无别真如,他已经证得不生不灭了,生灭法跟不生灭法是没有差别的,这个是不容易超越的,这个都是微细的法执。
  
  六、现前地。断粗相现行障。证无染净真如。
  
  现前地。“染净平等,妙慧现前。”就是说菩萨断的是粗相的现行,这个地方相,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相?相就是杂染相跟清净相,杂染的当然是贪嗔痴,清净的是戒定慧。他对这个杂染相跟清净相的分别消灭了——无染净真如。
  
  七、远行地。断细相现行障。证法无别真如。
  
  前面的相是粗的,这个地方是微细的染净相的障碍、分别也消失了。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相,菩萨刚开始度化众生的时候,在前面的五地,他只能够现清净相,就是用戒定慧来摄受众生,因为他染净相的执取还有,得到七地的时候,他如果观察这个众生要现染污相能够得度,你对他起贪嗔痴的欲望来摄受他,他就能够听佛法的教化而因为这样栽培善根,菩萨会采取染污相。他已经跨越了染净的分别,现染污相对他的心没有影响,只有增上、没有影响,这个都不容易跨过去的,所以前面的极难胜地是证得不生不灭,这个地方的菩萨证得不垢不净,他的垢净相的分别消灭了。
  
  八、不动地。断无相中作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
  
  这个地方不动:“妙智相续,心不扰动。”这地方当然是证得不增不减,前面是不垢不净。这个地方是说菩萨在无相中做加行,这个无相是空性的真理。那么前面的七地有时候闭关的时候,他的空性会加强,那么要出关的时候,他的空性会减少,所以他的空观因为他的入关跟出关有所增减。但八地菩萨他不管闭关、出关,他的空观是没有差别,所以八地菩萨他做早晚课跟不做早晚课对他是没有差别。他不必要假借外面的加行来增长他的空观,他的空观是任运的现前,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动静一如。所以在他的心里已经是真正的证得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是最容易证得的,生灭相的执取、染净相的执取、增减相的执取,这个都是从五、六、七地、八地,慢慢的破坏。
  
  九、善慧地。断利他中不欲行障。证智自在所依真如。
  
  这个善慧地,“具无碍智,说法自在。”他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法义,演说佛法自在,而且他能够断除利他中的一种懈怠。八地菩萨他有时候对说法会有所懈怠,那么这个地方他是乐说无碍,他能够白天到晚上一直说法,内心当中不生疲厌,在利他当中没有疲厌之心,这个是非常不容易。证得智自在,他的智慧辩才都不可思议。
  
  十、法云地。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法云地是:“大法智云,含众德水。”他的心含摄无量无边的十波罗蜜的功德,所以他在利他的事业当中完全得大自在。不管是观察众生的根机,不管是摄受无量的法义,不管是上求下化,都得大自在。所以他得到业自在,他的身口意不管上求下化,都能够大自在,他已经即将要成佛了。法云地下面就是佛地。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初地:当然初地是转凡成圣。
  
  第二个、五地:一至四其实这个菩萨还是偏重在自利的成分多,成就戒定慧,成就自利的功德。五地以上就是在修利他的功德。从利他当中去调伏自己的生灭相、染净相、增减相的执取。
  
  第三个、八地:到八地又是一个关键,八地以后,他的功德就任运的成就了。菩萨不管他是精进、懈怠,他的功德是一直一直在进步,没有所谓的用功不用功的差别,他是无功用行现前。所以初地、五地、八地这三个是重点。
  
  我们回到讲义来,这个地方讲到十地的菩萨,简单的说这十地的菩萨,他在自利方面跟利他方面,“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捨二麤重故,便证得转依”。
  
  好,我们看第五的究竟位: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其相云何?
  
  究竟位就是成佛。我们在学佛的时候总是想:学佛,那么什么是佛的境界?佛的内心跟我们有什么差别?我们看天亲菩萨怎么说: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佛的体性跟作用,先看他的体性,佛的体性有两个:第一个是无漏,他内心当中有大涅槃的功德,所以他没有这种烦恼障、业障、报障的漏;其次他是不思议善常,不思议善常是讲到他菩提的功德——大菩提,他的善法是常,常就是相续不断的生起,不过这个地方的善是偏重在智慧,后面讲到四智菩提。就是佛的内心当中依止的功德有两个:一个是涅槃,一个菩提。
  
  这样子功德有什么好处呢?第一个有安乐的功德,他能够自己安乐,也能够安乐有情;第二个解脱,他能够解脱两种生死,简单的说就叫做“法”,这个法就是清净法身,大牟尼名法。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后面的注解,大家可以自己看,很容易清楚。我们提出两点来说明就够了:
  
  一、无漏
  
  这个漏,我们把佛的心,从一个有漏无漏的差别做一个说明。
  
  大乘小乘讲到八相成道的时候,对佛的心有漏无漏有点争议。小乘的学者是认为佛陀他一出生的时候是有漏的,怎么知道呢?他还会娶妻生子,所以他当然有烦恼,要不然他怎么能够娶妻生子呢?他什么时候开始无漏呢?他要到出家成道以后,才正式的无漏——小乘的学者是这个看法。
  
  但大乘的佛法是不同意这个看法,认为佛陀是示现,说佛陀是早就成佛了,他怎么可能有漏?久远劫成佛,他是依止他的愿力而做的一个示现。就是说佛陀不管做什么事都是无漏。所以小乘的学者他比较用行为本身来判断漏不漏,那么大乘本身是依止内心,佛陀即使示现取妻生子,他的心还是无漏,他不管是做什么事“此即无漏界”,他不可能再有烦恼,不管是粗的烦恼,微细的烦恼,任何的烦恼一点都不可能有。这第一个。
  
  二、常
  
  第二个佛陀所生的自利、利他的功德是常,这个常字很重要。小乘的学者一直认为佛陀灭度了,所以他认为拜佛没有意义,你忆念佛陀也没有用,你念阿弥陀佛也没有用,因为佛陀灭度了,你呼唤他的名字他根本听不到。大乘佛法不同意,大乘佛法是认为佛的心是常住的,深信诸佛皆充满,法身是常住的。所以你现在去呼唤阿弥陀佛的圣号,他是听得到的,佛陀是从来没有灭度的。
  
  第一个是无漏,第二个是常。
  
  佛陀的明了心识是恒久住世,所以我们在大乘佛法,顶礼常住十方三宝,常住怎么说?就是佛陀没有灭度,当然我们眼睛看不到,但是我们眼睛看不到不能表示说不存在,你也没看到美国,但是美国还是存在。
  
  就是说我们对佛的心有两个地方要知道,第一个他是无漏,第二个他是法身常住。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拜佛才能够得到感应道交。这两个观念你懂,后面的论文你就看得懂。
  
  看甲三的结示劝修,我们《唯识三十颂》学完了,用一个偈颂跟大家互相勉励:
  
  甲三、结示劝修
  
  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
  
  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般舟三昧经》——
  
  ──释《唯识三十颂》直解竟——
  
  整个唯识学的内涵我们是分成两个:一个是甚深见,一个广大行。
  
  一、甚深见:你要修唯识观一定要有正见,什么叫正见?就是“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你内心当中跟外在的境界接触,这个境界可能是一个安乐的,随顺于你心意的果报,也可能是一个痛苦不随顺你心意的果报。但是不管你欢喜的境界,你不欢喜的境界,你都要观察这个境界是不牢固的,他是刹那刹那的生灭,那么这个境界是怎么有的?他不是上帝送给你的,是常在于念中,是我们一念心中所显现出来。
  
  “常在于念中”我们解释一下,第一个就是因缘变——初能变,它由业力所显现出来,假设你是有善业的因缘,它就会出现你如意的果报;如果是罪业的因缘,它就会出现不如意的果报,这个是由异熟能变所显现出来的。这个我们不能排斥,只有逆来顺受。
  
  第二个叫分别变,就是由第二能变、第三能变这个思量了境,它产生很多很多的妄想执着,又变现了一次,把这个果报又变现了一次,那么这一部分叫徧计所执性,是我们要破坏的。但不管是怎么样,不管因缘变还是分别变,都是我们一念心。我们内心的业力的显现,再由我们心中的分别,把这个果报复杂化。我们对于生命应该有这样的看法,简单讲就是万法唯识;唯识所现、唯识所变,这叫甚深见。
  
  二、广大行:我们对这样的一个生命的内涵应该怎么办?“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我们刚开始就修无分别智,破除徧计执——破除心中的名言,破除心中的戏论。那么慢慢慢慢的到达一切无想念,我们内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不再起任何的名言,只有面对它,没有妄想。
  
  这个地方的无想念,我们说明一下:
  
  破除的是颠倒的想念,
  
  但是你还要建立佛法正确的想念。
  
  这个地方是破除我们过去的颠倒的想念;或者我们这样讲好了,你刚开始的修学重点就是从假入空观,刚开始的修学是用否定的方法修学,你想什么要否定,否定,否定——大死一番。刚开始是这样子的,一切无想念。但是你慢慢慢慢到了五年、十年以后,你内心当中会觉得,对这个世间的得失比较平淡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从空出假,开始又有想念,但是你这个想念是跟真理相应,就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你个人的私欲,比较淡薄。
  
  当然你要永远在一切无想念,那就是二乘人,你这个菩萨的善巧方便,菩提心就不能发挥作用了。所以这个地方一切无想念是说:
  
  你没有这种杂染的想念,转识成智;把杂染的想念转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清净的想念。
  
  但这个转变的过程,你一定要有一个从假入空的过程。如果一个菩萨学者一出家,马上去度化众生,除非你是菩萨乘愿再来,如果你是一个资粮位菩萨,你所有的善法一定会夹杂很多的罪业跟烦恼;你的善法,因为你没有经过净化的过程,所以在本论里面你看天亲菩萨,很强调修无分别智,你刚开始先用否定。
  
  修行——否定门入,肯定门出!
  
  你一开始不要肯定自己,所以说基督教,我们有时候去外面看到电线杆上:一切众生都是有罪,这句话是讲对了。我们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带着很多的烦恼障、业障,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你不要太相信你的思想,你说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那都是你的妄想。
  
  所以刚开始就是少管闲事。好好的找一个地方安住,先做一个自调的工作,慢慢慢慢你会觉得:大死一番——这句话有道理。
  
  就是说你出家的十年二十年以后,你发觉,现在的你跟你以前在家的那个思想,完全不一样——觅之了不可得。你的思想是完全脱胎换骨,这个时候你就能够随缘随份去做你该做的事情,你要到一个地方去成立一个念佛堂,你要带行门共修、讲经都好,但是这时候你的心是依止你的菩提心,这个时候你所修的善业都是庄严无上菩提。这个地方道理就是这样,本论就是告诉你:
  
  你刚开始先成就甚深见,依止止观调伏你心中的妄想,然后依止清净的心,再从空出假广度众生!就这个意思。
  
  好,我们这堂课就跟大家学习到这个地方,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妖修得道,从山魈到混沌魔猿 武侠之华山岳不群 御兽从零分开始 赌石人生 重生娱乐之1990 这主播真狗,挣够200就下播 明末枭臣 科学御兽:智械战宠 电影学习系统 绝世帝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