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7章:六镇起义 (第2/2页)
北魏朝廷对六镇的财政支持逐渐减少,关注程度也直线下降,因此朝廷对六镇将领也疏于管理,使得北方六镇军民矛盾异常尖锐。文化融合需要一个过程,可孝文帝一气呵成的态度,再次让北方六镇成了冷板凳上的常客。你说能不爆发矛盾吗?
尔朱荣被孝庄帝灭了以后,孝庄帝又被尔朱荣的部下们给宰了。高欢逐渐掌握了北魏的政权,结果宇文泰又在关中表示反对,自此北魏开始分裂,不久后形成了高欢主宰的东魏,和宇文泰主宰的西魏!
北魏在立国之初,都城定在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一带)。随着北魏不断深入中原,拓跋宏认为过于靠北的平城已经不适合作为北魏都城,迁都到洛阳有利于控制北魏全境。因此在他的大力推动之下,北魏把都城迁移到了洛阳。
除此之外,为了推进北魏的汉化改革,拓跋宏下令把鲜卑姓改为汉姓,比如“拓跋“改成了“元“,从此之后,拓跋宏改叫元宏。
当然了,元宏的这些做法难免会遇到反对者,不过元宏万万没想到,自己的长子元恂会站出来反对自己。
元恂是太子,他不爱看书,习惯了待在平城,觉得洛阳太热,总是想跑回平城。
元恂作为北魏的太子,不待在都城洛阳自然是不妥的,大臣高道悦多次劝他,可元恂根本听不进去。
不久之后,他就等来了一个机会。有一次,元宏有事外出,让元恂留在洛阳。
父亲出远门了,元恂决定趁机跑回平城,他和亲信们在一起商议,准备带领骑兵返回平城。行动之前,元恂先干掉了自己讨厌的高道悦。
洛阳城顿时陷入混乱,好在禁军首领元俨稳住了局面,元恂的计划才没有得逞。
元宏知道此事后大吃一惊,回到洛阳就把元恂打了一顿,废除了他的太子之位,改立二儿子元恪为太子。
在和反对变革的势力斗争了多年之后,元宏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因病去世,太子元恪登基,史称北魏宣武帝。
元恪当皇帝时只有十六岁,因此元宏在临死前安排了元禧、元澄等重臣辅政。
元禧是元宏的亲兄弟,他是辅政大臣之首,但是这个人贪财好色,利用权力大肆捞钱,元恪内心很讨厌他。
元禧心里也有数,等到元恪亲政之后,怕元恪找自己算账,于是他召集人马,准备发动叛乱。
可是他的叛乱很快就变成了一场闹剧。
元禧原本打算直接带兵杀入都城,不过他的队伍士气低落,元禧自己也犹豫不决,想了很长时间都没行动。
带头人都这么犹疑,手下人就更没信心了。不久之后,就有人把他叛变的事情告诉了皇帝元恪。
元恪马上派来了军队,元禧的人一哄而散,元禧本人被官军轻松拿下,很快被处死。
相比之下,另一个辅政大臣元澄就强多了。
元澄是皇族成员中能力较强的一位,他最大的特点是做事灵活。当时北魏的梁州(今天的陕西和甘肃部分地区)不太稳定,当地有帮人占山为王,自以为天高皇帝远,不服从北魏朝廷的管理。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元澄没有盲目使用武力,而是用了招安的办法。他让这伙人的头目来朝廷当官,对其他重要人物各有封赏,顺利地将其收服。
而他的另一次平叛则更加精彩。
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变革得罪了一些鲜卑旧贵族,他们为此发动过一次叛乱,想推翻元宏。
当时恒州刺史穆泰派人联系朔州刺史元颐,想和他一起起兵造反,元颐不想上他的贼船,第一时间把这件事告诉了元宏。
那时北魏实行变革的时间还不长,很多皇族成员对变革有抵触情绪,如果不能迅速平定叛乱,北魏可能会爆发一场大的内战。
元宏很明白这一点,他立即召见元澄,请元澄尽快去处理此事,并特意嘱咐∶“如果对方人少就抓他们,如果对方人多势众,可以调动并州和肆州的军队消灭他们。“
这样一来,元澄就有了调兵的权力,他完全可以用武力镇压此次叛乱,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用了一个更高效的办法。
元澄带人火速赶往恒州,走到半路收到一个重要情报∶穆泰已经逃离恒州。
穆泰这一去,形势不知会如何发展,有人建议马上调兵镇压。元澄不同意,他认为穆泰放弃恒州说明他实力不强,而且他还没有公开起兵造反,朝廷不便调兵,只要尽快控制住局势,就可以平息此事。
于是元澄派人加速前进,果然在平城轻松抓到了穆泰。兵不血刃地解决了此次事件,让元宏对元澄十分赞赏。
因为元澄既有能力又很忠诚,元宏对他十分信任,临死之前特意任命他为辅政大臣之一。
在众人的辅佐之下,元恪励精图治,北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是这一切逐渐发生了变化,元恪开始重用一个叫高肇的人。高肇是元恪的舅舅,经历了一些波折才回到北魏,元恪对这个舅舅很信任,很多事情都交给他去办。
然而元恪看走了眼。高肇其实是一个喜欢谋私利的小人,他利用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在朝廷中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听他话的人就可以加官晋爵,坏他好事的人就会被打击报复。即使是德高望重的老臣也不例外,元鳃就是一个例子。
元勰是皇帝元恪的叔叔,在元宏突然病逝之时,正是靠他的周密安排,北魏皇权才实现了平稳过渡。
当时元宏带兵刚刚击退南齐大将陈显达,突然暴病而亡,南齐军队还在不远处,如果消息泄露出去,陈显达很可能再次发动进攻。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元勰和重臣元澄等人演了一出戏。
他们密不发丧,把元宏的尸体放在大马车里,元勰等人还像以前一样正常进出,装作元宏还活着的样子,同时元勰派人请太子元恪赶紧过来会合。
一行人到达安全地带之后,元勰才把元宏去世的事情公之于众。这样一位办事稳妥的老臣,却因为一件事得罪了高肇。
高肇的侄女是元恪的妃子,元恪的皇后死后,想立高肇的侄女为皇后,元勰认为不合适,就坚决反对。
这就惹恼了高肇为了让自己的侄女当上皇后,以便自己捞更多的好处,高肇决定除掉元勰这个绊脚石。
至于方法,自然还是他最熟悉的那一招∶诬陷别人想造反。
当时京兆王元愉谋反,元勰的舅舅也牵涉其中,高肇打算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
高肇干别的不行,在害人这方面倒是无师自通。他知道光凭自己的话没有很强的说服力,特意找了元勰的两个下属当证人。
那两人投靠高肇的原因很简单∶想借此升官。
三个小人很快串通一气,高肇指使一个亲信对元恪奏报∶元勰和元愉是同谋,也参与了元愉的谋反。
元恪起初不太信,他把自己最信任的高肇叫了过来,想问问他的看法。
高肇早就料到元恪会问自己的意见,他趁机大肆污蔑元勰,还把元勰的两个下属拉出来作证。
被高肇这么一糊弄,元恪信了,下令处死了元勰。
元勰是个忠心耿耿的老臣,他的死让朝廷上下气愤不已,大家都知道这是高肇干的。高肇还扬扬得意,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众矢之的。
公元515年,形势发生了剧变,随着靠山元恪的病死,高肇的末日也到了。
高阳王元雍和禁军首领于忠一起密谋,他们都认为高肇是个祸害,为了除掉他,他们偷偷布置好了人手。
高肇这时已经成了众矢之的,参加完元恪的葬礼后就被人抓住,很快被处死。
元恪死后,皇位由他的儿子元诩继承,史称北魏孝明帝。
在元诩统治期间,北魏出现了很多问题,北方六镇就是其中之一。而自此次事件之后,北魏也不再是北魏!
在这之后,也就形成了六镇起义的一个伏笔,也为后来的历史,做了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