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 > 第0807章:三监之乱

第0807章:三监之乱

第0807章:三监之乱 (第1/2页)
  
  大约2600多年前,中华文明面临一次重大危机,当时狄戎肆虐北方,之前不仅攻破镐京灭了西周,而且还让中原诸侯时刻面临亡国之危。
  
  与此同时,南方“蛮夷”楚国势力庞大,又野心勃勃,时时刻刻想要北上攻占中原。
  
  南下的狄戎,北上的楚国,两者只在“一线之间”,华夏文明就要被狄戎与楚国打穿了,当时华夏文明真的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在这种形势之下,管仲与齐桓公挺身而出,率领诸侯尊王攘夷,虽然其中不乏为己谋利之私,但客观上的确保卫了当时的华夏文明,因此管仲被誉为“华夏文明保护者”。
  
  当然,除了保护者这个头衔之外,管仲治理国家、制定制度等的成就,也让他赢得“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等头衔。可以说,在古代治政成就最高的大臣中,管仲至少可以排进前三。
  
  那么,成就如此惊人的管仲,他到底有什么来历呢?鲜为人知的是,管仲祖上有过一段不光彩的历史。
  
  关于管仲的身世,历史上有两种说法,即周初管叔鲜之后,与周穆王庶子之后。
  
  武王克殷之后,将三弟姬鲜封在管地,于是他就被称之为管鲜,以封地名称为“氏”,这是先秦的习俗,姬鲜也就成了“姬姓管氏”,因此管叔就成了后来的管姓之祖,唐朝《元和姓纂》中就指出管仲是管叔鲜之后。
  
  当然,管叔是不是管姓之祖,如今已经不可考,因为周武王封姬鲜于管,说明“管地”在商朝时早已存在,那么商朝有没有封贵族于管,甲骨文中并未说明。所以,很难确认最早的管姓始于何时,但就目前文献记载来看管叔是管姓之祖。
  
  不过,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第一次明确指出:“齐有管夷吾(管仲),出自周穆王,至夷吾始显于齐。夷吾裔孙修,仕楚。
  
  齐又有管至父。汉有燕令管少,末知其自齐往与?此皆以邑为氏者。”也就是说,郑樵认为周穆王将庶子封在管地,由此得到“管氏”称呼,管仲是周穆王的后代。
  
  但郑樵这一段话缺乏文献证据,而他距离西周相隔2000余年,是怎么知道管仲是周穆王后代的?周穆王史料极少,史料既没有说明他有多少子女,也没有史料说周穆王封子在管地,这是一个谜,郑樵是如何知道的?
  
  当然,《史记》中说三监之乱中“管叔鲜作乱诛死,无后”,似乎可以为否定管仲是管叔之后、以及出自周穆王提供一些关键佐证。
  
  总之,管仲身世主要是这两种观点,至今争论不休。
  
  那么,管仲到底是谁的后代呢?本世纪初,清华简横空出世,为解决这一疑问提供了重要证据。
  
  武王克殷之后,随即论功行赏,册封了一批功勋、宗亲、盟友等诸侯,大约有百余个。
  
  周武王之所以册封诸侯,将大片的土地封给诸侯们,不是因为周武王不想做一言九鼎的帝王,而是当时生产力的约束,分封诸侯才是最适合的办法。
  
  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周礼·夏官·职方氏》中说:“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现代学者测算,周代一里大约如今的300米,因此千里大约就是300公里。
  
  也就是说,方圆300公里大约就是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能够直接且完全掌控的极致范围,而在此之外一般就只能依靠诸侯们了。可见,古人的一些决策,今天看来好似荒唐,但实际上却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历代开国时儒家一直嚷嚷建议新王朝实行周朝分封制,实质上是思想僵化,不懂时移世易。
  
  在周武王分封的诸侯中,其中一个是管国,封地大概在如今河南郑州管城区,国主是周武王的三弟姬鲜。
  
  先秦时期,贵人往往有姓有氏,平民有姓无氏,原因在于“氏”一般源于封地名称或源于官职,平民没有封地又无官职自然无“氏”,汉朝之后姓氏合一。
  
  周公旦之所以叫周公旦,原因在于武王将他先封在了“周”地;召公奭之所以叫召公奭,原因在于武王将他先封在了“召”地........齐韩赵魏等“氏”都是从封地名称中而来,先秦名人的称谓中往往包含了很多重要信息。
  
  因此,姬鲜被封在管地之后,就变成了姬姓管氏,时人就不能称他姬鲜了,而是应该称他管鲜,如此才能凸显他是管地之主的高贵身份。
  
  武王克殷之后,由于殷商残余力量还很强大,需要时刻监视防范,于是在将纣王之子武庚封在殷地,
  
  让其管理殷人时,安排三弟管叔、五弟蔡叔、八弟霍叔驻扎在武庚封地周围,以监视威慑殷人,史称“三监”。但周武王英年早逝,灭商之后三年就去世了,留下还在襁褓之中的周成王,由于周成王太小,于是老四周公旦就代为全权摄政。
  
  但管叔是周文王第三子,老大伯邑考、老二周武王先后去世之后,周成王又还在襁褓之中,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怎么说都应该轮到管叔代为摄政,而不是老四周公旦。再退一步说,管叔认为朝中决策团队中,至少也应该有他,不能全由周公旦决定。
  
  另外,或许周公旦是一片公心,是为了姬姓江山考虑,但其他人拿不准周公旦会不会篡权,而周公旦全权摄政又的确存在篡权的可能,管叔认为周公旦“恐将不利于成王”,意思是周公旦可能会篡权。
  
  于是,“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叛周”,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会篡权,最终三监与武庚联合发动反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当然,叛乱很快就被周公旦平定,所谓“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其中霍叔被贬为庶人,可能他罪行较小,没有直接参与武庚叛乱,蔡叔被流放,管叔被诛杀,管国被废,司马迁认为“管叔无后”,大概是被周公旦斩草除根了。
  
  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三监”中的管叔、蔡叔、霍叔本是姬姓族人,他们与周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何会与武庚结盟反周叛乱,对他们来说推翻周朝有何好处?
  
  而且,只是“疑”周公罢了,还不至于升级到反周的地步吧!从正常逻辑上说,管叔等没有理由反周,最多利用武庚来获取更大的政治利益,最终实现让周公旦下台、管叔上台摄政的目的,但绝不至于帮助武庚推翻周朝。因此,史书记载管叔与武庚一道起兵反周,着实让人难以理解。
  
  2008年,清华大学收到一批战国竹简,其中不少内容具有颠覆性。
  
  关于周初这一场叛乱,《清华简·系年》第三章记载:“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彔子耿(武庚)。”周武王克殷之后,设立三国监视殷人,武王去世后殷人造反,杀掉了三监立武庚为王。
  
  这段记载与传世史书完全不同,认为武庚杀了管叔等三监,而如果管叔参与武庚反周,为何还会被武庚杀掉?显然,清华简认为管叔三人至少没有反周。
  
  当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清华简写于战国时期,对周初历史记载未必客观,但其中对三监的描述却更符合逻辑,更为可信。
  
  由此不难看到,周初对三监的描述,既有客观描述,三监散布流言导致内乱,乃至与武庚有所勾结,且没能履行监视武庚的本职工作等,的确犯下了重罪,但也有抹黑之处,在本质上三监与武庚没有共同利益而不会反周,只是为了打击三监这些政敌,所以当时周朝统治者才将他们与武庚之乱划上等号。
  
  既然如此,周公旦会斩草除根,将管国废除,还将管叔一家全部杀了吗?其实不太可能,也违背周公旦的形象。
  
  首先,管叔应该没有真正反周,主要是散布“周公恐将不利于成王”的言论,有心夺取摄政位置,周公旦知道,姬姓族人也知道。
  
  杀管叔一人可以了,但如果将管叔一家人全杀了,岂非太过于狠辣,又岂非坐实周公旦不容族人的独裁心思?
  
  其次,史书记载武王克殷之后考虑如何处理殷人时,姜子牙说斩草除根全部杀了,召公奭说根据律法将该杀的全杀了,周公旦说“贵族有过,在纣一人”,只杀纣王一人,其他人各行其是。
  
  周公旦能对殷人宽怀大量,为何不能对管叔后代宽容?更何况,管叔是姬姓族人,周文王的第三子,他的亲三哥,对亲人如此狠辣,既会激起族人的不满,让他们有兔死狐悲之感,也有损周公旦在族中的形象。
  
  第三,《左传》中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管、蔡、鲁、卫、霍.......”其中“二叔”是指管叔、蔡叔,周公诛杀管叔之后,应该又重新分封了管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妖修得道,从山魈到混沌魔猿 武侠之华山岳不群 御兽从零分开始 赌石人生 重生娱乐之1990 这主播真狗,挣够200就下播 明末枭臣 科学御兽:智械战宠 电影学习系统 绝世帝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