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秦帝国(套装) > 正文 第十章 胡服风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强弓

正文 第十章 胡服风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强弓

正文 第十章 胡服风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强弓 (第1/2页)
  
  六、我衣胡服我挽强弓
  
  九月底,赵雍马队回到雁门长城时,赵军截击胡人的大战已经结束了。
  
  不出赵雍所料,堪堪打了个平手。楼缓禀报说,依照事先谋划与备兵之精细,本当大胜一场,给胡人一次重创,可结局竟是损兵三万余,杀敌三万余,丧失了这次好容易捕捉到的战机,当真不可思议。近百年以来,中原各国与匈奴胡人交战的最大困难,是难以在适当季节适当战场捕捉到胡人主力并与之决战;往往是屯兵两三年,也截不住胡兵一支超过万人的部族大军;你要狠命猛追,他则无影无踪,你要回军驻屯,他又疾风般杀来;若不预先埋伏,你便是尾追而去,也无法堵截得住。唯其如此,一次能截住三胡六万大军的战机,当真是可贵之极。楼缓精心筹划两年,出动了全部十万大军埋伏,分明是将三胡大军分割在了岱海西部峡谷,可最后竟让三胡在大军重围之下强行突围而去,实际便是白白丧失了这次数十年不遇的良机。楼缓痛心自责,敌入重围而去,大将无能之罪也,请君上治楼缓以正法度。
  
  赵雍默然良久,突兀问道:“此战之后,胡人至少三五年不敢大举进入长城,可是?”
  
  “该当如此。”楼缓谨慎道,“林胡举族不过六十余万人口,成军精壮不过十余万,一举丧师三万,当是前所未有之重创,几年内断不敢进入长城深掠。”
  
  “如此说来,还可做得一件大事。”
  
  “君上何意?”突然,楼缓觉得国君想的完全是另外一件事。
  
  “楼缓,马奶子功效如何?”赵雍莫测高深地一笑。
  
  “大好!”楼缓顿时来了精神,“军粮省了一半,牝马也有了用途,连雁门关民众都有了事做。兵士出长城,根本不用再带军锅刁斗,只两袋马奶子三块酱牛肉,便是三日军食,当真利落!”
  
  “如此说来,胡人尚有堪学处了?”
  
  “上天造物,原是互补而成世事。华夏有所短,胡人有所长,并非怪异。”
  
  “好!”赵雍双掌猛然一拍,“好一个‘华夏有所短,胡人有所长’。但有这番见识,楼缓堪当大任也。”
  
  “君上,”楼缓困惑地笑了,“这是你的话啊?”
  
  “噢?我的话么?”赵雍大笑,“我看还是你的话好!对!你说的!”
  
  “君上之意,要举国都喝马奶子?”
  
  “如何?举国都喝马奶子?”赵雍笑不可遏,“楼缓啊,你想到湖涂国去了。举国都喝马奶子,你从哪里生出千百万牝马来?”
  
  “倒也是。”楼缓依旧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君上总是有所谋了?”
  
  “知我者,楼缓也。”赵雍慨然一叹,突然神秘地凑近楼缓耳边,“我想在赵国行胡服,兴骑射,你道如何?”
  
  “行胡服?兴骑射?容我想想!”楼缓思忖一阵,“君上是要在军中推行胡服骑射,还是要举国胡服骑射?”
  
  “你说如何?”
  
  “军中易为,举国难行。”楼缓思谋道,“军行为制令,国行为礼俗。衣食住行,衣为文华礼法之首,只恐非朝夕所能做到也。”
  
  “楼缓,且不说难易与否。”赵雍面色肃然,“你只说,赵国何以不能强兵?岱海之战,何以林胡能以六万兵力突破赵军十万重围?赵氏军争起家,何以百余年不能以军争震慑天下?赵国朝野尚武,何以今日四面边患压顶而来?赵国骑士号为华夏猛士,如何连林胡少年也赢他不得?”一伸手,赵雍在帐钩上拿下马奶子皮囊一通猛灌。一阵粗声喘息,赵雍才渐渐平息下来,将这次林胡之行对楼缓细细说了一遍,末了道,“谚云,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若一味固守华夏文华礼法,何来因世之变?变则强,不变则亡啊!”
  
  楼缓本是士子入军,文武兼备,虽然算不得天下名将,却也是颇为难得的兼通之才。赵雍一席话与林胡一番故事,听得他恍然大悟,顿时明白了国君这番谋划的来龙去脉,思忖之下,大为感奋,慨然拱手道:“君上目光高远,洞察时弊,臣以为大是!”
  
  “好!”赵雍慨然拍案,“我等思谋一番,一起回邯郸。”
  
  “大军交于何人?”
  
  “廉颇。”赵雍没有丝毫犹豫,“此人盛年勇迈,攻虽不足,守却有余。挡得胡人三五年,便是大功一件。”
  
  “廉颇所部正是赵军主力,君上此断甚明。臣去部署。”楼缓转身大步去了。
  
  这一夜,楼缓的将军幕府彻夜灯火。五更时分,一支马队飞出雁门关,在霜晨残月中兼程南下了。回到邯郸,赵雍第一件事,下书擢升楼缓为国尉兼领官帅将,加爵上卿。国尉,赵国执掌军事行政之大臣。官帅将,赵国执掌军事训练之大将。上卿,赵国高级爵位,并非实职,可多名重臣同时封上卿爵。楼缓自觉岱海之战有失,回邯郸本想自请贬黜而后辅助国君处置实际军务,不想突然擢升国尉且加爵上卿,竟一时成为重臣,不禁大是不安,连忙进宫惶恐辞谢。赵雍却是微微一笑:“楼缓第一个赞襄胡服骑射,岂非大功?岱海武战有失,邯郸文战补过。赵雍所望,岂有他哉!”楼缓顿时恍然,明白这是国君要他在这场胡服变俗之战中将功补过,心中虽是沉甸甸的,却也是感奋异常,立时慨然拱手道:“楼缓原是边将,对胡服之变体察尤甚,愿为君上折冲周旋,虽斧钺加身而无悔!”赵雍目光顿时闪亮,却又喟然一叹:“胡服之变,非为赵雍一己之利,实是邦国安危之大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覆巢之下,又岂有完卵了?”楼缓不禁面色一红:“君上有此公心,臣深为愧疚。”赵雍一笑:“你只说,此事当如何发端?”楼缓略一思忖道:“胡服之变,难在庙堂宗室贵胄。臣以为:当从明锐重臣发端。”
  
  “第一人?”
  
  “肥义。”
  
  “如何入手?”
  
  “肥义忠直,君上当直言不讳。”
  
  “好!”赵雍一拍手,“所见略同,我有底了。”
  
  次日清晨,肥义奉命匆匆进宫。自从任上卿爵位的左司过以来,他已经是可以无须禀报而径直入宫的几名重臣之一了。他知道国君的军旅习性,穿过前殿直向湖边的高飞林而来。赵国人钟爱白杨,将白杨叫做“高飞”,又叫做“独摇”。无论是田野村畴还是宫廷园囿,但有树林处,十有八九都是挺拔的哗啦啦白杨。依赵人说法:白杨劲直,堪为屋材,折则折矣,终不屈挠。邯郸宫中,除了后宫一片仅有的松柏林,到处都是这哗哗白杨林。目下已是十月之交林木萧疏,黄叶落地的白杨林如一片丛林长剑刺向天空。淡淡的秋霜晨雾之中,林中闪动着几个灵动矫健的红色身影,恍如一团朦胧的火焰。凭着多年的戎马生涯,肥义一眼看出这几个身影正在练胡人搏击术,而其中一个身影正是国君赵雍。胡赵夙敌,赵军中原本便有胡人教习胡术,以使赵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国君好武,练习胡人搏击术也是事属寻常。
  
  然则渐行渐近,肥义却有些惊讶了――赵雍一身短衣窄袖的胡服,与三个不时呜哇几声的胡人武士在徒手搏击。胡人武士以三敌一,虽则稍占上风,却也总是无法击倒堪堪自保的赵雍。肥义本是边军老将,徒手功夫也是颇有名望,一看便知三个胡人武士非但功夫真实且绝不是陪练做耍,而是真正地使出全身技艺要制服赵雍。当此情景,纵是赵军猛士,也只堪堪抵得一个胡人武士罢了,便是肥义自己,也决然当不得三个胡人武士如此夹击。而赵雍竟能自保不倒,当真不可思议。国君绝非以武技见长之人,如何骤然间如此了得?思忖之间,肥义咳嗽一声走进了白杨林。
  
  “好!今日到此为止。”赵雍一步跳出圈子,将脸上的汗珠子一抹一甩,笑着说了一句,“我还是落败了,来日再练。”
  
  “不!”一个精瘦黝黑的胡人武士红着脸高声道,“主君才学了二十天,便抗住了三只林胡猎豹,不是败了,是胜了!”
  
  “打不赢便是败,管他一只三只。”赵雍在衣襟上一抹汗又一拍手,“只穿这身胡服,我省却了多少绊扯,知道么?中原武技,至少有三成身法是为那宽袍大袖练的。”那三名胡人武士尚在愣怔,赵雍却已经拿起了挂在白杨枯枝上的斗篷,“肥义,走。”
  
  肥义一路走一路思忖赵雍方才的话,总觉得赵雍似有言外之意。中原武技,至少有三成身法是为宽袍大袖练的。此话虽则并非恰如其分,然也不能说是夸大其词。那腾挪辗转,那轻身功夫,那骑射必先整衣的程式,若非自来是宽袍大袖,实在可以大大缩小幅度甚或可以不做。否则,胡人匈奴戎狄等一班异族,搏击武技未尝不精,为何偏偏都没有如此一套规矩法则?其中原委,能以“蛮夷”二字了结么?那么,国君是不满宽袍大袖了?不满又当如何?今日身穿胡服是一时兴起么?不对……
  
  “我的上卿,你愣怔个何来?茶凉了。”赵雍叩着书案笑了。
  
  “啊,一时走神,君上见谅。”肥义连忙一拱,席地坐在了对面案前。
  
  “肥义啊,这茶如何?”赵雍笑得有些叵测。
  
  “好茶好茶!”肥义连忙啜得一口,顿时惊怔,“这是甚茶?马奶子!”
  
  赵雍哈哈大笑:“老边将了,马奶子又不是没喝过,叫个甚来?”
  
  肥义兀自喃喃笑道:“胡服,马奶子,胡人武士,老臣云山雾罩了。”
  
  “肥义有锻金火眼之号,能云山雾罩?”赵雍笑着向后一招手,“楼缓国尉,你出来。”随着话音,楼缓从高大的木屏后走了出来,向肥义一拱手,坐在了赵雍右手的侧案。赵雍轻轻叩着书案,“楼缓,你对肥义说说我这番巡边的狼狈。”转身又对内侍吩咐一句,“守在廊下,今日不见任何臣子。”
  
  楼缓从马奶子说起,备细叙说了国君以马商之身冒险进入林胡大本营的种种事由,又说了岱海之战的过程、结局与自己思谋的失误处,末了却只一句“上卿久在边地,当有明察”便告结束。看着肥义灰白须发下一张严峻的黑脸,赵雍喟然一叹:“上卿啊,赵国以十万精锐大军,且是长久谋划之伏击战,竟不能痛歼林胡六万游骑;赵军最出色骑士,骑术尚不及林胡少年,委实令人痛心也!如此军备,莫说简襄简襄,赵人对赵简子、赵襄侯的简称,二人驱胡拓边均有建树。功业,便是安保肃侯之地,也是力所不能矣!”
  
  “邦国危难,君上思变,臣心尽知。”肥义目光炯炯,“然则如何变法,敢请君上明示。”
  
  “胡服骑射,举国强兵!”赵雍拍案一声。
  
  “兹事体大,只恐庙堂非议朝野动荡。”楼缓立即补了一句,将担心犹疑揽了过来。
  
  肥义眼角一扫楼缓,向赵雍肃然拱手道:“君上所谋,强兵正道也。纵有非议,何惧之有?自古以来,疑事无功,疑行无名。君上既定变俗强国之长策,何须顾及天下之汹汹也。大道不和于俗,大功不谋于众。当行便行,何须旁顾。”肥义素来果敢沉雄极有担待,几句话斩钉截铁,较楼缓之圆柔全然另一番气象。
  
  “果然肥义!字字掷地,金石之声。”赵雍拍案而起,“走!到我书房去说。”
  
  一日一夜,赵雍的书房门始终没有打开。直到此日邯郸箭楼的刁斗打了五更,书房传出一阵哈哈大笑,君臣三人才走出书房,消失在浓浓的秋霜晨雾中。从这一日起,肥义在邯郸消失了,楼缓在世族大臣间开始了频繁的奔走。
  
  楼缓走进的第一座府邸,是公子成的“相”府。公子成便是赵成。公子者,春秋战国之世对国君部族的嫡系贵胄之尊称也。赵成乃赵成侯最小的儿子,赵肃侯最小的弟弟,赵雍的叔父,自然是十足的嫡系公子。此时的公子成已经年近花甲,因多有战功,堪称赵国王室最为资深望重的宗室大臣。赵雍即位变法时,将这位威名赫赫的叔父从边地调回邯郸,做了相。这个相不是丞相,而是赵国执掌封地政令的大臣。从邦国大政看,相并非实权重臣,然则却历来都由宗室重臣担任。其中原因,在于这相是代替国君管辖封地的职事,除了监管赋税、协调各封地之间的种种冲突等日常政务,更要紧的是监控权臣封地不得坐大谋逆。唯其如此,这个相职,须得是国君特别信任的宗室大臣。公子成强悍固执,做了十八年相,赵国封地世族无一滋事,得使赵国变法平稳推进,赵雍自然深知这位叔父的分量。若得胡服之变如当年变法一般平稳,首要之计,便是要声威权臣一体拥戴。目下情势,军政权臣有肥义楼缓鼎力支撑,足可回旋。当此之时,宗室世族便成了主要阻力。赵国之特殊,恰恰在于赵氏世族的力量异乎寻常的强大,且赵氏大臣多为有封地根基的军旅世家,将军辈出桀骜不驯,若世族层执意作梗,甚事也是寸步难行。
  
  赵雍与肥义楼缓之谋划:化解世族,首要在公子成。
  
  楼缓颇有章法,约请王共同拜访公子成,且以王为主访宾客。王也是老臣,职任中府丞,执掌国君内府事务,与公子成之相职时有交叉,两人甚是相投。而楼缓已是国尉之身,职司军政粮草,与封地赋税也是多有关联,两人联袂而来,不显突兀。
  
  轺车辚辚驶到相府门前,门吏却说公子成染病在榻,不见客。王顿时迟疑,楼缓却不悦道:“本尉陪中府丞前来,正是奉国君之命探国叔病体,岂做寻常宾客?还不作速通报。”门吏惊讶不迭,连忙去了,不消片刻跑来,将两人领了进去。
  
  “王兄、国尉,赵成失礼了。”侍女将寝室帷幕挂起,赵成躺在榻上,一声招呼起身。王连忙上去扶住笑道:“公子病体,尽管卧榻说话便了。”“岂有此理?”赵成勉力一笑,走到了座案前,“只是不能官服待客,惭愧了。”楼缓接道:“国君闻得国叔有恙,特派我等前来探视抚慰,国叔但安心养息。”
  
  “如何?国君知我有恙?”赵成有些惊讶。
  
  “国君有言:国叔近日或可有恙歇息。”楼缓将“或可”二字咬得分外清晰。
  
  “如此说来,国君未卜先知了?”赵成微微冷笑。
  
  “公子哪里话来?国君何能未卜先知?”王深知赵成秉性,苍老的声音直刚刚道,“原是国君欲行胡服,也望公子应之以胡服。国君只恐公子闻流言而称病,故有或可有恙之说。此间本意,却是期盼公子做变俗强国之砥柱,岂有他哉!”
  
  楼缓就势拱手笑道:“在下唐突,公子见谅。”
  
  公子成默然良久,末了叹息一声道:“赵成愚笨,容我思谋两日再说。”
  
  三日之后,赵成一卷上书摆在了赵雍案头。赵雍看着看着皱起了眉头:
  
  谏阻胡服书
  
  臣赵成顿首:胡服之事,臣固风闻,得两使专告,始信为真。臣闻中国者,文明风华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圣贤大道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四方蛮夷之所师也。今国君舍中国文华,袭胡人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远离中国,何以面对华夏诸族?臣愿国君三思而图之也。
  
  赵成本是老军旅,纵然不拥戴胡服之变,何来此等诉诸中原文明之迂阔议论?必是与人聚会商议,请得几个老儒代笔。赵雍一阵思忖,召来楼缓密议。楼缓看完书简道:“公子成既以书对,君上不妨以书回之。书简必在世族与市井间流传,可正迂阔之议,等同将胡服之变先行朝议一般,或可收出人意料之效。”赵雍连连道好,我来说说大意,你执笔如何?楼缓慨然应命,援笔在手,思谋着赵雍之意,半个时辰间拟成了一封《答谏阻胡服书》。赵雍看过一遍,拍案叫声好,命主书立即誊抄刻简,立送公子成府。
  
  赵成原本无病,本欲以病为由,躲过这场胡服之变。不想赵雍却派特使找上门来,也不好装聋作哑。思忖之下,请来赵文、赵燕、赵造一班赵氏元老商议,还特意邀来了有饱学公忠之名的太子傅周绍商议。谁想这班元老却要赵成先拿主意。赵成只黑着脸说了一句,怪诞无伦,难以启齿也。元老们异口同声地赞同,纷纷慷慨激昂地诉说对胡人胡服的憎恶蔑视,一致坚称,胡服蛮夷怪诞,决然不服!周绍大摇白头道,诸公之断虽明,诸公之理却不堪上案也。惊讶之下,元老们纷纷询问缘由。周绍说了一番道理:憎恨胡人,国君亦同;国君胡服,欲以敌之道治敌之身;纵然蔑视憎恶,国君能以邦国安危为本大度克之,诸公能以一己之好恶对抗么?元老们恍然,纷纷讨教。周绍只说了十个字:文明为本,正本必能清源。赵成毕竟老到,思忖一阵,肃然恭请周绍代笔,于是有了那封诉诸中国文明的《谏阻胡服书》。
  
  这日,元老们与周绍又来赵成府邸探听音信。正在猜测议论国君将如何处置,书吏匆匆来报:国君特使送来回书一卷。元老们一阵哄嗡议论,以赵雍之风,素来与臣下直面议事,甚时也学得书来书往了?当真蹊跷!及至书简打开,众人请周绍诵读。随着周绍的琅琅诵读,元老们鸦雀无声了:
  
  答谏阻胡服书
  
  国叔思之:胡服之变,国叔以摈弃中国文明对之,雍大以为非也。尝闻: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因时而制服,因事而制礼,古今大道也,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越人断发文身,吴人黑齿刺额,服饰风习不同,以便事为本,则同一也。风习各异,事异而礼变。圣贤之道,唯利其国,不一其用也。若为便事,风习可变也。是故礼俗之变,虽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虽圣贤不能同。穷乡多异俗,邪学多诡辩。不知之事不疑,异于己者不非,此谓公焉!今国叔所言者,俗也。我所言者,治俗也。今我赵国,北有三胡仇燕,西有强秦中山,南有列国虎视,四面边患,邦国危难,却无强兵骑射之备,岂不危乎!赵有九水,却无舟师以守水域。北有三胡,却无强兵以靖边地,长此以往,国之将亡,岂有他哉!当此之时,国叔身为宗室砥柱,不思图变强兵,却拾人余唾做迂阔大论,与国何益?与民何益?秦无商鞅变俗,何有今日强秦?秦之变俗,又何失于中国文明?何赵雍胡服,便成天下不齿之大逆也?国难在前,赵氏宗室或溺于喋喋不休之争议,而徒致社稷沦亡;或摈弃空言,惕厉奋发一举强兵!舍此之外,岂有他途?何去何从,国叔自当三思也。
  
  及至读完,周绍抖擞得竹简哗哗作响,脸色涨红却只说不出话来。元老们也大是难堪,一片唏嘘叹息,无言以对。赵成面色渐渐阴沉,气息也渐渐粗重,默默从座案起身,一挥大袖径自去了。周绍自觉难堪过甚,对着元老们一拱手道:“老夫多事也,惭愧。”也急急走了。元老们相互看看,默默散了。
  
  旬日之间,这篇《答谏阻胡服书》在大臣中流传开来,又在市井坊间流传开来。书中扑面而来的沛然正气,直面国难的深重忧患,以及雄辩犀利的说辞,使读者无不悚然动容。有热心之士将书刻简传抄,流布郡县国人。一时间,胡服之变成为邯郸街谈巷议的话题,又弥漫为郡县国人的议论。寻常国人皆有操业劳作奔波生计之苦,衣衫本不可能有如贵胄们那般华丽讲究。纵是士子百工一班家境富裕者,也不过有两三件袖宽尺许袍长五尺的礼服而已。但有劳作奔波,必是能够利落做事的窄衣短袖,虽则不如胡服那般轻捷紧身,也决然不是贵胄官员宽袍大袖大拖曳之气象。唯其如此,寻常国人对穿不穿胡服的确没有多少切肤之痛。听人一读传书,反倒是立即为国君忧国忧民之气概感奋,既然胡服可以强兵,穿胡服得了。穿一身胡服,便不是中国子民了?便丢弃华夏文华了?当真咄咄怪事!
  
  “我说,国君还真是说对了,紧身胡服就是利落!”
  
  “林胡兵将,一顶皮帽子一身皮短甲,一口长刀一匹马就得。赵军?哼!”
  
  “军兵好变,毕竟打仗,谁个不想利落轻便?”
  
  “对!难的是大官。这么高的玉冠,三尺宽的大袖,丈余长的丝绸大袍,拖在地上还有两三尺,天神般好不威风!都紧身胡服跟老百姓一样,跟谁威风去了?”
  
  “人家那叫峨冠博带,是贵胄威仪,懂个鸟!”
  
  “峨冠博带?贵胄威仪?狗屎!别说上战场,田间走走看,两步仨筋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妖修得道,从山魈到混沌魔猿 武侠之华山岳不群 御兽从零分开始 赌石人生 重生娱乐之1990 这主播真狗,挣够200就下播 明末枭臣 科学御兽:智械战宠 电影学习系统 绝世帝尊